当前位置 首页 剧情片 《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广元在线

百度视频

观看《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的还喜欢

  • HD

    你的幸运日

  • HD

    祸乱

  • HD

    小镇双雄

  • HD

    盲证

  • HD

    永远的姐妹

  • HD

    黑暗斗士

《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剧情介绍

  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位于湖北省武昌伏虎山的西南麓,在武昌区卓刀泉的十字路口(即华中师范大学东门往珞喻路方向前行约300米处),是一座千年古刹。   古卓刀泉寺因为一井泉水——卓刀泉而得名。这里除了供奉佛祖和菩萨外,还特地供奉了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大将军关羽,故而此地也是关帝庙。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项目成功入选。      “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据史料记载,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屯兵于此,遇到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一时怨声四起。关羽闻知,甚是着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并大声叹道:“如此炎热,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   说着,又是连斫几刀。没想到,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关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军畅饮,营中官兵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着“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      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   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些传说与故事都让关羽的英雄之气弥漫在了武汉的城市空气之中。      随着汉蜀的消亡,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名叫“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帧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经多次兵火战乱后,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井壁上,“卓刀泉”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   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      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   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      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      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   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古卓刀泉寺现不收门票。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在保持贯穿中轴,左右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变化,以形成活泼、流动的空间;   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不因建设而造成破坏;   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在不违背传统殿堂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园林布局;   分区明确而又要保持相互一间的贯通。      卓刀泉北临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东倚伏虎山。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将关羽驻兵于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代因泉建寺庙,名“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寺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致为1916年重修。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进山门,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为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庙前泉水淙淙,庙周古木森森,宁静幽闲,别具山野情趣。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      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据此人们传说: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为纪念关羽,宋时在此泉建寺,名曰“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卓刀泉井深约三丈,据碑文记述,泉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明初,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饮泉水,赞其甘甜可口,于是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   相传,1800多年以前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将关羽曾驻兵此地。时缺水,羽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们虽无法考证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它至少可以说明关羽与武汉的关联。      传说中的这口泉井仍在,泉深10米。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而名,宋代在此修筑为道场。   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朱桢分封武昌为楚昭王,游历于此,尝饮泉水,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在泉井的石栏上,题刻“卓刀泉”三字。寺虽小但是里边的景观可是不少,如“大雄宝殿”、“桃园阁”、“三圣殿”、“九龙岩”、“汉昭烈郊坛”、“百福照壁”,憨山大师“醒世歌”等。      多年以前关羽曾驻兵此地因缺水,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这口泉井至今仍在。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甘景美,故宋代便在此修为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楚昭王朱桢游于此,尝饮泉水后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命人取整块青石琢成泉井的围栏,并亲笔题写“卓刀泉”三字刻于其上。   卓刀泉乃关羽在汉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国关帝庙寺遍布城乡,据有人统计,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羽以刀卓泉,仅此一处。      古卓刀泉寺因泉而名,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可惜,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经过几年恢复和建设,卓刀泉寺已融庙、寺、陵、园林于一体,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往来游客与信徒日渐增多。寺庙后山便是伏虎山,传说因关羽降伏危害一方的白虎精而得名。   山林风景壮丽,松涛阵阵,在山峰之间埋葬着近代革命先烈的忠骨:有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爱国将领郝梦龄、辛亥革命志士蔡济民等。先烈们贡献一生的浩然正气,与武圣关公一脉相承,为世人所敬仰。      卓刀泉历来为武昌之胜景,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卓刀泉又是一处险要之地。它西接桂子山,东倚伏虎山,处九岭十八凹之间,是武昌城东古驿道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初,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在此激战,使御泉寺建筑大部毁于战火。   咸丰八年(1858年),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呈“神字复新,而登高周历,四顾童童”,于是邑人廷梁在光绪二年(1876年),禀请邑侯钟公捐资补种松树13000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      现存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山门上额书“卓刀泉”三字,进山门后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挑园阁,供有刘、关、张塑像,左、右两侧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20世纪50年代,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中,卓刀泉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   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复了故有面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为此,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将卓刀泉路300路段,由不足7米宽拓展为30米宽的沥青路,还修建了人行道,并由区园林局在路两旁栽种了白玉兰、夹竹桃等观赏树术,区城建委还投资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门和小桥。   1993年11月5日卓刀泉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9公顷,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还有彩控喷泉、游乐场等。      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过关公桥,便是关圣殿。这里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的武圣,被关平、周仓护卫着。关公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令人景仰。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当年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   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佛祖及其弟子的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是,这位观音菩萨雕像为男身,这在一般寺庙中可真是难得一见。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   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   “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   “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   “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      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   柱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三圣殿是最后一层主殿,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殿两边为二十诸天护法神的壁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说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曾发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一个愿是说: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名号的人,命终时佛将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易门,只重信仰,不重理论。正因为净土宗比较容易信奉,所以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净土宗的信徒最多。      九龙岩峰峦环迭、山石奇秀。将军山屏其前,瀑布山殿其后,蜈蚣峰、蛇峰、狮子峰、象峰散布其间,如一道道天然的廊墙,把优美的山光水色遮拦障隔成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完整的画图。沿山涧前行,随处可见几十丈高的峭壁,令人想起李白“山从人面起”的诗句。山涧中奇石成群,大者如屋,细者如珠,有的聚族而居,有的兀立自如,有的似鳖饮水,有的如船搁滩。九龙桥下有一石,大约五尺见方,状如蟾蜍张口吞扑飞虫,栩然如生。   在寺院里,还有众多景观,如“桃园阁”、“汉昭烈郊坛”、“百福照壁”,憨山大师“醒世歌”等。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赞关云长七字对联赞颂关云长忠义千秋七字对联??

人杰惟追古解良, 士民争拜汉云长。 气挟风雷无匹敌, 志垂日月有光芒。 义存汉室三分鼎 ; 志在春秋一部书。

Copyright © 2008-2022